【特别推出】跨性别生活和友善相处指南|性别梦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群伙伴们,并促进跨性别人群和顺性别人群的友善相处,我们在此发布《跨性别生活和友善相处指南(2023年)》。
本指南的章节结构如下:
甲 生活指南
关于向父母出柜的建议
1.1 十六字口诀
1.2 被迫隐藏时的缓解办法
关于应对向父母出柜失败的建议
2.1 四方面评估
2.2 五种应对方法
关于找对象的建议
是否需要向不知情的朋友出柜
未改证件时如何办理入职
在公司快待不下去时的三种应对方法
乙 相处指南
不应基于变性思维或顺性别霸权思维
1.1 不应将被指派性别作为「真实性别」
1.2 不应将是否进行激素肯定法、完成手术作为判定跨性别的标准
1.3 不应按照「被指派性别规则」强迫跨性别者使用相关设施
1.4 不应评判、把关、调侃一个人的性别认同
不应基于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评判
2.1 不应根据样貌判断一个人的被指派性别和性别认同
2.2 不应认为性别认同与性吸引倾向、浪漫倾向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2.3 不应刻板地想象性别气质
避免明示或暗示一名跨性别者作为其被指派性别群体的组成部分
3.1 以个人具体情况代替被指派性别作为考虑标准
3.2 注意以礼貌和尊重的方式询问一个人的过去
3.3 注意询问一个人的合适人称代词
3.4 以不含性别色彩的词汇代替被指派性别相关词汇
其它建议
4.1 不应将跨性别作为玩笑或谈资
4.2 不应刻意强调跨性别者「特殊」
4.3 注意肢体接触是否取得对方允许
4.4 抛开性别观念进行社交
4.5 帮助跨性别者走出容貌焦虑
Gender Dream
本指南由Kev和藏锋进行整理(此前,姜羽欣等人写作了早期相关资料,花花参与了对部分早期相关资料的修改工作),执行主任冯卓凡进行了最后的编辑,特此致谢。
生活指南
关于向父母出柜的建议
当父母表面妥协,但实际上对你的身份认同依旧不理解时,本节将从如何与父母沟通,以及如何在社交上减轻心理负担两个方面提供建议。
如果父母没有激烈地反对,而是表现得不理解,那这已是不错的开始!
急于获得认同而逼迫父母太紧,很容易起到反效果,还降低了成功率。
接受是个漫长的过程,大家需要让父母慢慢适应。
大家不妨记住这十六字出柜口诀: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卧薪尝胆,保全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循序渐进地使父母接受真实的你,从外表再到生活上。
你可以先从发型、衣着上逐步推进,有意无意地让父母发现你与性别刻板印象(或父母心中的固定认知)不一样的一面,比如你使用的物品,或是做事的风格、态度等等。
如果父母对你的外表改变没有反对,那说明你已经成功迈出第一步了。
接下来的潜移默化是指,如果家庭关系良好,你可以一年半载地出柜一次,使父母渐渐对这些事情不反感,并习以为常。
同时,你可以慢慢向父母科普中性明星,甚至是跨性别相关知识。
对于本指南的青少年读者,在这过程中,大家不妨让父母看到更多你成熟的、「像大人的」一面,让父母察觉到你是认真思考的。
不过,最终出柜的接受与否因人而异,如果无法得到接受,还希望大家调整心态,同时坚定自己的内心。
请记住,没有人能挡住你做自己,只有自己可以定义自己。
只要相信自己,不去介意别人的眼光,大家总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虽然路途坎坷,但说不定看到你长期的坚定,父母也终会接受你真实的样子。
如果出现父母反应激烈的情况,在经济仍未独立的情况下,本指南建议大家避免刺激父母。
隐忍一时,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请一定避免操之过急,这样有可能导致关系破裂(比如失去经济支持),未来的你可能会失去很多对于人生很重要的机会,造成处境不利。
图源:Unsplash(作者:Alexander Grey)
如果你的家人对你不够接受,你将被迫隐藏真实的自己,以下是几种可供参考的缓解苦恼的办法:
一是,你可以渐渐向周围关系好的人出柜,让身边的人理解你,拥有自己的舒适圈。
不管是获得压力出口、陪伴理解还是具体帮助,有了支持的后盾,外界对你的中伤影响相信会减小很多。
二是,你可以改变自身心态,不把重心放在令你不舒服的事情上,也就是转移注意力。
记住,现在短暂的忍耐都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开玩笑地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三是,当别人以你觉得不舒服的词语指代你时,你可以当场指正,告知对方你对这样的用词感到不适,并表明你希望的用词。
若是对方不理解并询问,你可以回答「我喜欢」——有个性的人不需要解释!
本指南还要提示大家,与朋友、伴侣、同学、领导等人出柜,其中的道理与向家长出柜大致相当,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若是失败也不必太过伤心。
如果对方对你的态度没有改变,你也可以使用软磨硬泡策略。
不过,请大家慎重选择出柜人选,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柜,以防失败后可能出现的暴力。
我们非常理解大家希望获得认同的心情,但其实不是所有事情都会如愿以偿,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一步。
祝愿大家都能顺利出柜,以自己认同的身份生活。
图源:Unsplash(作者:Skye Sagisi)
关于应对向父母出柜失败的建议
倘若你的出柜并不顺利,本节将提供以下几种可供参考的对策。
首先,你需要评估个人情况,以决定下一步行动。
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大概有这几个方面:
① 自身经济独立情况;
② 和父母相处的时长;
③ 自身与父母的关系;
④ 父母的观念、性格与心理状态;
⑤ 目前自身的自我表达情况与心理状态。
与父母相处时,这几点需要注意。你不妨结合个人情况,冷静思考应对策略。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五种建议。
一 「卧薪尝胆」法
如果你的经济并未独立,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你们会有非常长的时间需要共同相处。
而如果你自身也没有改变自我表达的话,那本指南建议你在与父母相处时以隐忍为主。
父母可能以言语刺激、试探你,而你需要做的是深呼吸,保持冷静,不给予他们回应或转移话题。
这时你的目标或许应以经济独立为优先考虑。隐忍期间,你不妨尝试中性的打扮、发型,练习发声,这些都在安全线以内。
二 「脱敏」法
你如果已经改变了自我表达,那么很有可能已然被父母质疑了。
若你还没有经济独立,那父母很可能会向你发难(相对来说可能会更强烈),这时你首先要做的,大概便是安抚父母的情绪与对你的质疑。
在使用策略的基础上,你不妨带他们多了解一些中性穿搭的明星,让他们认为这样是正常的,对性别刻板印象脱敏。
同时,自己的外表尽量保持在中性安全线内,若是声音已经改变,不妨尽量用假声说话。
当你和父母的关系开始恶化,但又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时,利用「走中性风的顺性别者」这一点或许可以有效缓解情况。
三 「角色扮演」法
如果你已经改变了自我表达,且虽然经济并未独立,但由于进入大学等原因而与父母分开居住,那么在回家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里进行一段「角色扮演」,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你在家以外的地方可以如往常一样「放飞自我」,而不妨把回家这件事作为一段「演出」的舞台。
你可以考虑将外表保持在中性安全区内,而如果遭受质疑,你不妨用一副无辜的模样向他们表达「脱敏」法中「走中性风格」的说辞,或者向他们表达你在尝试新的风格,且过段时间会改变等等。
如果父母用未来的婚事或者相关的问题来刺痛你,你可以不进行回应、只简单回应或者是直接转移话题。
在不利的情况下,委曲求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如果你能自我「催眠」,把这件事情当成你的一个任务或者一次表演,这也许会让你舒服很多。
在家的这段时间里,扮演他们想要的样子,说不定走的时候还能获得一笔额外零花钱呢。
四 冷处理法
顾名思义,此方法是对于父母的一切质疑与责问都保持沉默,不去要求父母帮助你,但也不因为父母的反对而委曲求全。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实际上也拿你没办法。
使用这个方法时,对父母的评估非常重要。
对于父母无论如何都不会与你断绝关系或进行经济制裁的方面,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本指南不建议使用这个方法。
此时你若是在别的地方关心他们,比如过生日、帮忙做家务、在学习或事业上有成就等等,父母或许会暂时忘记或选择逃避你的性别问题,而为你所做的事感到高兴。
不过,父母若是哪天回想起来,仍可能有感情上的「急性」发作,这时你可以根据情况切换别的方法进行处理。
五 「妥协」法
如果你已经济独立并且搬离父母,此时他们依旧反对你的性别认同,而你仍然希望能和他们好好相处的话,那么让他们明白需要妥协并各取所需,或许是一个好办法。
也许父母嘴上依旧不饶人,但此时他们几乎已经没法对你造成什么实际影响。
你不妨让他们看到自己除了性别以外的部分,比如你可以养活自己、可以尽孝等等,而不是一头撞死在性别与婚姻的因果上。
孩子在长大的同时,其实父母也在成长。
也许他们哪天会改变主意,明白自己是拗不过你的——只要你能好好活着,能陪伴他们,其他的都无所谓吧。
仍然有许多父母一辈子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跨性别者,这是我们无奈要面对的事实。
观念上各退一步的「妥协」,或许能够让双方和谐相处。
图源:Unsplash(作者:Ruan Richard Rodrigues)
关于找对象的建议
性少数群体的恋爱之路确实充满荆棘和坎坷,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但这并不代表只能放弃,不代表没有未来。
如果现在所在的环境或社交圈让你感到不适或孤单,你不妨鼓起勇气走出去,脱离这里,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或人际圈。
本指南将提供下面几种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合适的伴侣。
第一项建议是在「盟友」中寻找对象。
你不需要勉强自己,也不需要迎合别人。
最重要的是,寻找一个能令自己舒服的地方,与自己觉得舒适的人相处。
比如,你可以试着在盟友或是同类群体里寻找合适的人。在这里,你会遇到情况与你相似的人,对方应该会更能理解包容你的身份。
第二项建议是培养对方(即你喜欢的人)对跨性别议题的关注和支持。
如果对方不属于盟友,对性少数也没有了解(或了解有限),那么你可以尝试逐渐科普的办法。
本指南提示,出柜需要循序渐进。
在对心仪的人表白的同时出柜,这或许有些不可行。两件带有冲击力的事情叠在一起,接受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
先让对方适应你的真实性别(或者说性少数身份),增进感情之后再表白,成功率大概能有所提升。
第三项建议是在即将或已经开启一段亲密关系时,明确出柜。
这是为了避免后期相处中更大的麻烦,也是为了尽早让对方了解你的性少数身份。
请记住,透明的沟通可以化解大多数矛盾问题。
但是,无论表白还是出柜,失败和被拒都是有可能的。
假如你被对方拒绝,而理由是你属于性少数群体,那么你或许就不需要努力说服对方了,因为对方配不上成为你的伴侣。
另外,切勿总是把生活上的碰壁归咎于自己的性少数身份,因为这样也许永远都得不到答案,导致自己心情低落沮丧。
你不妨抛开这件事,想想是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导致了失败呢?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些未曾注意到的视角。
图源:Unsplash(作者:Mayur Gala)
我需要向不知情的朋友出柜吗?
本节分为「给跨性别朋友的话」和「给顺性别朋友的话」两部分。
一 给跨性别朋友的话
其实,许多人也像你一样,有着相同的想法和情况。以自己认同的身份生活属实不易,不愿意出柜的选择合情合理。
虽然出柜后我们相信会有接受你的顺性别朋友,但你的种种顾虑和害怕仍然并非多余。
出柜后友情变质,与友人决裂,被对外宣扬,甚至受到攻击,造成周围的一切都「天翻地覆」,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后果。
如果你选择出柜,那么提前做好回应方案,以及提前试探朋友对于性少数的看法,是不错的选择。
鉴于每人情况不同,我们建议大家基于自身情况具体分析,听取建议,再做出个人选择。
总之,是否主动出柜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当充分尊重。
但本指南也建议大家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被动出柜的情形。
二 给顺性别朋友的话
出柜以前,你的跨性别朋友一定已经鼓起了勇气,为此努力并做好了觉悟。
你如果感觉自己之前可能被跨性别朋友欺骗,那不妨想一想,为何你会觉得这是一种欺骗呢?对方欺骗了你什么呢?
是「我以为你是男生,原来你是女生,你在骗我」,还是「我以为你是顺性别,原来你是跨性别,你在骗我」呢?
有时顺性别伙伴难免被传统性别观念所左右,这可能也情有可原;但是希望大家明白,这样的话语会伤害到跨性别朋友。
对方需要的,是认同并注视着自己真实模样的朋友,而非假装朋友但却刻意和外人展示「我有一个跨性别朋友」的人,不是整天面对对方时脑海里无法抛开传统观念的人,更不是「怜悯」对方的人。
这些做法,都会中伤对方,久而久之令其与你疏远。
你如果是一位希望跨性别朋友能够放下结缔来与你诉说心声的顺性别者,那不妨在对方面前展示自己对跨性别群体的理解与支持。
希望通过这篇指南,可以让大家更了解彼此。
图源:Unsplash(作者:Delia Giandeini)
未改证件时如何办理入职
首先,本指南认为,你需要向单位的人事部门讲清你身份证上的性别标记。
单位聘用员工是件严肃的事情,包括需要为员工缴纳社保等等。
如果你的职工资料中性别一栏与身份证不符,可能导致公司无法为你缴纳社保,或被解读成「故意提供不实信息」,进而产生种种问题。
不过,从人事部门的角度来看,其只需要核实资料,并办妥相应入职手续即可,至于性别认同,并不是其需要关心的事情——同样对方也没有权利就此进行评判。
如果对方怀疑这不是你的证件,那么你强调这是你本人,证件也是真实有效的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单位已经同意录用你(最好是有《录用通知书》),即便是处在试用期,甚至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你也受到劳动法保护。
除非一些特殊情形(注:本指南认为性别不应成为选聘员工中区别考虑的因素,但不排除现实中仍存在一些特殊规定),不然性别身份并不会影响你正常履行劳动合同。
如果单位此时仅因性别原因辞退你,便属于违法行为,你可以依法进行维权。
为了避免矛盾冲突和可能的隐性歧视,本指南建议你尽可能地和人事友好沟通,让其不要将你的身份证性别标记进行不必要的公开。
此外,在办理入职手续时,一些伙伴可能会面临额外的尴尬和麻烦,如住宿问题。
假如职工宿舍按性别划分区域,而行政部门又把你按身份证上的性别(未改证)安排宿舍的话,这极有可能暴露跨性别身份,并给别人造成部分困扰。
对此,本指南建议你积极和行政部门沟通,尝试安排到你所认同的宿舍。
在与行政部门(和前面提到的人事部门也一样)沟通时,你的态度尽量坚定又诚恳,同时注重运用沟通技巧,且无论结果如何,都需要叮嘱对方不要进行不必要的公开。
如果你感到不能向同事公开你的跨性别身份,而公司又坚持按身份证上的性别标记来安排住宿,那么你可以考虑在外租房或是借住朋友家等等方法,以此避开这一尴尬。
不过,如果你最后决定外宿,那么你可能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同时视情况参与一些同事间的聚会活动,以避免与大家变得生疏。
最后,请综合现在的具体情况,结合更多人的建议,选择最合适的办法解决相应的问题。
图源:Unsplash(作者:Alex Kotliarskyi)
公司环境快待不下去时的应对方法
面对不友好的工作环境,本指南提供「谈」「躲」「走」三种建议。
「谈」是最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可用于领导比较开明,或是你的工作不需要让领导在意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等情形。
你可以考虑与领导进行交谈,但如何有效沟通是需要进行深度思考的问题。
在此,我们不建议直接出柜,这太过冒险。
你不妨先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交谈,试探对方能否接受自己的性别气质:化妆、留长发、穿着女式制服(如果你是这种偏向女性的性别表达),或是短发、穿着男式制服、出入男厕所(如果你是这种偏向男性的性别表达),等等。
本指南建议你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注意自己的尺度与分寸,掌握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交谈。
你如果一时冲动而草率出柜,很有可能不仅得不到对方理解,而且会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影响。
「躲」是比较现实的权宜之计,适用于对性少数非常不友好的领导。
你可以试着减少与该领导接触的机会,比如尝试调往另一个相对友善的部门。
如果实在需要正面打交道,你可以短暂伪装,委曲求全,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多元性别身份,这是为了客观上减少麻烦。
如果迫不得已需要隐忍,希望你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结交知心的朋友、找到情绪的宣泄口等等。
「走」则是最后的办法。
当工作环境过于恶劣,使你内心备受煎熬,或你无法和领导进行友善沟通,工作中也无法有效规避领导时,你或许可以考虑离职。
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建议大家做好权衡,包括考虑工作环境给你带来的消极影响,寻找新工作的难度,待业期间的生活压力等因素,再慎重做出选择。
做出选择前,请你全面、稳妥地进行思考与判断,切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辞职,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进而令生活陷入困难。
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形势,本指南建议大家慎重考虑离职的选择。
同时,大家不妨多多留意一些适合自己并且性别友善的工作岗位,铺好后路。
图源:Unsplash(作者:Matt Hoffman)
在「生活指南」的末尾,我们补充讨论两个问题。
第一是,如果你渴望开始接受激素肯定法(HRT)[注],基于个人具体情况,本指南建议你查询所在地区关于激素肯定相关信息,寻求更多社群伙伴的帮助。
出于身体健康考虑,请从正规渠道获取激素治疗,并遵医嘱。
如当地医院不便获取激素,你可以先从线上了解情况,考虑前往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寻求激素肯定。
第二个问题则是关于外貌不够过关(pass)的。
其实,这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而且这与让你舒适的性别表达与穿着之间不冲突,请你保持足够的自信与勇敢。
如果一时做不到完全「自信勇敢」,你也可以考虑修饰自己的外貌:
如果你的性别表达偏向女性化,你可以尝试化妆,利用发型、眉形、假睫毛、围巾、眼镜、口罩等进行改变。
同理,如果你的性别表达偏向男性化,你可以尝试通过宽大的衣服、兜帽衫、口罩、眼镜等进行遮挡修饰。
总之,穿搭上的改变大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事实上,也有许多顺性别女性的面部比较男性化,或是顺性别男性的面部比较女性化。
大家的面部特征各不相同,也并不是说女性一定拥有所谓「女性化」的面孔,男性一定拥有非常「男性化」的面孔,因此没有必要对于自己的面部轮廓等过于敏感与忧虑。
旁人其实并不会特别在意你的样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而非路人的看法。
另外,请注意激素并不能彻底改变样貌,不少跨性别伙伴很多时候还需要专门的手术。
对此,本指南建议你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激素肯定法和实现面部过关,而不是盲目服用大量激素,为了尽快实现外观过关而不顾自己的健康。
此外,你也可以咨询社群内有经验的朋友,帮助你解决对应的问题。
最后,我们希望大家根据各自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对策。
图源:Unsplash(作者:Amanda Dalbjörn)
相处指南
不应基于变性思维或顺性别霸权思维
首先,我们不应将一个人的被指派性别作为其「真实性别」。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性别应当以其自我认同为准,而并不是看所谓的「生理性别」。
此外,「真实性别」这个词容易引起误解,因为这可能被认为是在追问一个人的被指派性别,从而让跨性别朋友感到被冒犯。
我们不建议大家使用「请问你的真实性别是什么」这样的表述;如果确实有需要的话,大家可以考虑采取询问对方性别身份、人称代词这样的方式。
值得强调的是,性别绝不止男女,大家需要对性别有更多元的认识。
除了认同自己为女性或者男性的朋友(包括顺性别女性与顺性别男性),还有许多朋友认同在二元性别以外,或者是不愿定义自己的性别。
其次,我们不应将是否进行激素肯定法[注]、完成手术作为判定跨性别的标准。
有些人认为,想要使用激素、完成手术才是「真正的跨性别者」。这种观点是非常荒谬的。
我们对于性别的理解,不应局限与刻板,不应认为对方完成手术才能使其性别得到承认。
一般来说,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某种(或某些,或全部)性别的归属感,或将其作为真正展现自己性别的标志。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性别就是其所认同的性别,是否使用激素和完成手术是跨性别者的隐私和个人选择。
这不能成为旁人质疑其性别认同的依据,也不应该由别人来评判。
再次,我们不应按照「被指派性别规则」强迫跨性别者使用相关设施。
有观点认为,允许跨性别者依照性别认同来使用一些场所及设施,会侵害到顺性别朋友的权益。
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侵害,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并不存在。
比如,有许多跨性别女性的衣着外貌及气质都较为女性化(按社会通常认识,下同),她们在使用女卫生间等场所时,基本上不会让人觉得不适,而女卫生间均为隔间,也不存在互相侵犯隐私的情形。
而如果她们使用男卫生间,会令在场男士感到不适,同时令她们面临着极高的被性侵害的风险,也违背了她们的性别认同。
基于以上分析,在采用隔间的情况下,允许跨性别者依照性别认同而使用相应场所或设施,其实并不会影响到在场的人。
生硬地要求其遵守所谓「被指派性别的规则」,反而可能会令相关人员感到不适。
一个人完全没有义务服从于自己被指派的性别。同样,我们也不能强迫任何人接受被指派性别作为展现自己的标志。
被指派性别完全是社会强加的标签。强迫跨性别者遵循所谓「被指派性别规则」,不仅对跨性别者不友善,而且会产生其它问题。
因而,我们不应该强行要求跨性别者按照被指派性别使用设施。
同时,我们也呼吁设置更多性别友善设施。这既可以为跨性别者提供方便,也能更灵活地调配社会资源。
最后,我们不应评判、鉴定、调侃一个人的性别认同。
我们不应该假定任何人都是顺性别者,认定顺性别才是「正常的」,并以顺性别的标准进行鉴定。
这里的鉴定,包括但不限于前文已阐述过的激素肯定和手术。
对于容貌、声音、性别气质等,我们也应该怀着更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应以顺性别标准去评判跨性别者。
我们更不应该因此调侃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
在跨性别者严肃地表明自己的性别认同后,以戏谑的方式否认其自我认同,是不尊重别人的的行为。
事实上,跨性别是一种自然、正常的现象。性别认同是个人的事情,旁人无权进行评判和鉴定。
我们应该从跨性别朋友的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基于刻板印象进行评判——即使是不理解,也应该尊重别人。
注:根据《跨性别议题常见概念汇总表》,我们将跨性别语境下的「激素替代治疗」表述为「激素肯定法」。大家可在本公众号底部菜单找到该汇总表。
图源:Unsplash(作者:Brielle French)
不应基于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评判
首先,我们不应根据一个人的样貌来判断其被指派性别和性别认同。
根据样貌来猜测对方的被指派性别和性别认同是不可靠的。
实际上,看起来「像」跨性别者的人未必是跨性别。
例如,一位看样子拥有「男性的身体」,但是却穿裙子、涂口红的人,其可能是顺性别女性(可能是她的样貌比较中性或男性化,或者是被指派性别为女性也认同为女性的间性人),还可能是顺性别男性(可能他出于兴趣爱好、工作需要等原因穿了女装)。
我们应该认识到,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可以是不同的。
另外,虽然在我国被指派性别只有女性与男性,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元性别的存在,不应简单地猜测别人的性别。
因此,根据样貌来猜测对方的被指派性别和性别认同是不可靠的,我们不建议大家这样做。
其次,我们不应认为性别认同与性吸引倾向、浪漫倾向存在必然联系。
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性别认同与性吸引倾向、浪漫倾向是不同的概念。
当我们说一个人是跨性别者的时候,并没有涉及其性吸引倾向、浪漫倾向。
我们不应刻板地认为跨性别者一定是异性恋,而应该认识到,跨性别群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吸引倾向、浪漫倾向。
最后,大家不应刻板地想象性别气质。
一些人认为,男性必须具备男性气质,同样女性也应当拥有女性气质。
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每个人的气质都是多元的,不应受到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并且「男性气质」「女性气质」这些说法,实际上也是刻板印象的产物。
例如,许多跨性别男性并不执着于「男性气质」,反过来也有很多跨性别女性不去追求「女性化」。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到非二元性别(包括无性别),以及Gender Non-conforming(我们建议翻译为「性别表达不一致(者)」)的伙伴。
许多非二元伙伴也并非表现为「中性气质」噢。
对于性别气质的刻板认知是由于刻板印象与性别规训而产生的,我们需要反思其危害。
每个人的气质都是多元的,不应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
大家更不应该基于刻板印象对于旁人的性别气质、性别表达等进行评判。
图源:Unsplash(作者:Jakayla Toney)
避免明示或暗示一名跨性别者
作为其被指派性别群体的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建议大家以个人具体情况代替被指派性别作为考虑标准。
一些人倾向于将被指派性别作为考虑标准,依据被指派性别进行决策。
但这其实是对刻板印象的遵守,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用被指派性别来判断别人。
例如,许多被指派男性的食量偏大,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被指派男性,也许这其中有人食量本身偏小。
那么,这时如果简单地按照刻板印象进行点餐,便很可能造成浪费。
况且,对于跨性别者,在实际生活中更涉及到尊重对方性别认同的问题。如果简单地以被指派性别来判断,很可能造成对方不舒服。
类似地,在化妆、健身等场景下,我们也提倡用个人具体情况代替被指派性别,这样做出的决策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有以下两点具体建议:
第一,可以礼貌地询问对方的能力或条件,而不是根据性别直接做出判断;
第二,在与对方有了一定接触后,可以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建议对方调整做法,但不必强调对方的性别。
此外,在校园场景下,对于选择科目、参加体育项目、打扫卫生等事项,许多老师会根据性别对学生作出要求,甚至质疑某一被指派性别的同学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
这种做法不仅会给其学生带来不合理的性别观念,而且会违背不少学生的意愿,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
同时,男女有别的教育会让跨性别学生感到不适,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
因此,我们呼吁教师们注重树立多元性别理念,这样才可以避免因为过时的性别观念而伤害学生,同时也可以让下一代树立性别平等与多元的的意识,不成为性别歧视的加害者。
其次,我们建议大家注意以礼貌和尊重的方式询问一个人的过去。
许多跨性别者仅认同自己现在呈现出来的性别状态,而认为以前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随意打探跨性别者的过去,很可能会引起对方不适。
当然,以尊重和礼貌的方式进行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增进双方的了解。
在语言表达上,我们不建议采用类似于「你当男生/女生(即其被指派性别)的时候」这样的表述。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其它方式,例如用含有时间的表达方式代替含有性别的表达方式(可参考本小节的第三项和第四项)。
关于名字,许多跨性别者不喜欢由父母指派的姓名,而更希望使用一个自己所起的名字。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不要随意打探跨性别朋友的本名,也不要随意向别人透露跨性别朋友的本名。
此外,如果对方对于展示过去情况表达出为难或抗拒,那么出于尊重别人隐私的考虑,我们不应再继续追问。
想了解对方的过去并不是不可以,但请一定要以礼貌和尊重为前提。
再次,我们建议大家注意询问一个人的合适人称代词。
我们不建议大家猜测一个人的性别认同,而如果依据嗓音、身份证信息等来判断称呼,很可能会出现误判及误用。
对此,我们有两项建议:
第一,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避免对于对方使用带有性别色彩的称呼(可参考下文);
第二,如果确实需要了解的话,可以友善地询问对方所偏好的人称代词。
特别提醒的是,大家千万不要采用「请问你是小哥哥还是小姐姐」这类的询问方式噢!
因为这种问法往往暗含了对方「不男不女」的评判,是带有冒犯甚至是骚扰意味的,同时也忽略了一些人的性别认同并不是二元化的男或女的情形。
最后,我们建议大家以不含性别色彩的词汇代替与被指派性别相关的词汇。
由于实际生活情况的复杂性,在特定场景下,一些人可能会习惯性地使用含有被指派性别色彩的词汇来代指跨性别者。
但这种做法并不友善,而且事实上,一些不含性别色彩的词汇一样能精准地表达语义。
大家不妨参考联合国发布的《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 (中文版)》所提供的两项建议,即「使用性别中性代词」和「重复相关名词」。
这里还有一些具体建议。
例如,对于涉及宿舍楼的问题,大家可以用「你们宿舍楼」或者「XX号楼」来代替强调性别的说法(如「女生宿舍楼」)。
而对于时间方面,大家不妨视情况采用「当你完成性别认同之前」这样的说法,以替代「当你是男生/女生(即其被指派性别)的时候」这种不友善表述。
大家也可以考虑换一种描述时间的方式,例如「你十几岁时」「你读高中时」「XX年到XX年」等。
以不含性别色彩的词汇代替被指派性别相关词汇,这在很多场景下都是适用的。
在性别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这无疑是包容的一种体现。
图源:Unsplash(作者:Alexander Grey)
其它建议
最后,本指南还有一些其它建议。
首先,我们不应将跨性别作为玩笑或谈资。
不管是否出于恶意,公开地、不顾对方感受地谈论别人,都是不友善的做法。
而且,这种公开讨论可能会暴露对方的性少数身份。
在没有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暴露对方的性少数身份,既是对于对方的冒犯,也有可能令对方面临恐跨、反跨等方面的威胁。
这种做法是应当被避免的。
跨性别朋友,以及别的性少数群体的伙伴,并没有义务对任何人出柜,而是否出柜、向谁出柜等等,也应当由其自己来决定。
我们认为,大家不应公开指出一个人的跨性别身份,而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了跨性别朋友,可以在事后友善地交流这件事。
对于当面交流的情况,我们建议大家可以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基础上与对方沟通,并在建立足够信任之后,进行更多、更深的表达与交流。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别人的性别认同,无论是否理解,都应该尊重,并保护对方的隐私。
其次,我们不应刻意强调跨性别者的「特殊」。
强调对方的跨性别身份,并刻意突出对方的「与众不同」,很可能会让跨性别朋友感到不舒服。
客观地讲,许多跨性别朋友希望自己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自我认同的性别。
这并不是说,跨性别者是在刻意地迎合刻板印象,实际上许多跨性别者都在探索多样化的性别表达。
许多跨性别伙伴仍希望自己的性别认同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被自然地接纳为相应性别群体的一员。
跨性别本身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所谓与众不同的标签。
毕竟,跨性别者也是普通人,跨性别更不是其所彰显的个性。
同时,大家也应该认识到,跨性别是描述一个人性别认同与其被指派性别是否一致的概念,而不是说跨性别本身就是一种性别。
在日常交往中,大家不需要也不应该去强调跨性别特殊,而是自然相处即可。
再次,大家如若希望进行肢体接触,应当考虑是否取得对方允许。
适当的肢体接触可以增进感情,表现亲密和友善;但不恰当的肢体接触也可能使对方感到不适,起到反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有一部分跨性别者比较介意与别人的肢体接触。一些肢体接触可能在其看来过于亲密,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
对肢体接触的态度与个人习惯、文化环境等因素有关,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人对于肢体接触的接纳程度是不同的。
如果不能确定对方是否能接受,我们应当进行询问,尊重其个人意愿。
其实,不论对方是什么样的性别身份,我们都建议大家在确认对方允许之后,再进行肢体接触。
再者,我们建议大家抛开性别观念进行社交。
我们不应该根据性别身份,随意猜测一个人是否对别人有特殊感情。
事实上,一个人不论是什么性别,和身边朋友的亲密互动,都不能证明其喜欢对方。
在社会交往中,性别并不是一条需要被严格恪守的边界,不同性别的人都可以友好地交往。
大家不妨用更多元的性别观念来看待世界,既抛开不必要的顾虑,也更自然地走近性少数的朋友。
需要指出的是,在寝室场景下,顺性别朋友不需要因为性别认同与表达的不同而刻意保持距离,注意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即可。
对于住宿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尴尬和麻烦,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帮助性少数朋友解决。
此外,我们也呼吁各寄宿制学校,能够为跨性别学生提供变通的安排。
最后,大家不妨尽可能地帮助跨性别朋友走出容貌焦虑(若其存在这类焦虑)。
羡慕顺性别者的外貌,甚至为此自卑,这种情绪在跨性别群体还是比较多见的。
跨性别人士要想改变和悦纳自己,也常常离不开大家的支持。
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与跨性别朋友沟通:
1. 共情
即使是外人眼中的「典型美女/帅哥」,大概也难免在别处(可能是身材上的,也可能是其它方面的)有着不符合传统审美或「标准」的地方。
分享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些「不完美」的地方,又是如何接纳自己的,这应该有助于朋友更好地调整心态,悦纳自己。
2. 鼓励
可以告诉朋友,TA也很美。「美」可以是具体细节,提起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3. 帮助
如果朋友愿意,你可以给出关于穿着打扮、提升气质的建议。
这并非迎合刻板印象,而是帮助朋友更好地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当然,这些建议不要太苛刻或绝对,要以让朋友更舒适为主。
图源:Unsplash(作者:Alexander Grey)
END
推荐
阅读
欢迎扫码联系田倞加入
性别梦跨性别议题交流群
性
别
梦
Gender Dream
”